提及 Chia 奇亚币,不少人仍记得其 2021 年以 “绿色挖矿”“硬盘挖矿” 为噱头引发的市场热度 —— 宣称无需高耗能矿机,通过普通硬盘存储数据即可 “挖矿”,一度让硬盘价格暴涨。但剥开 “环保创新” 的包装可清晰发现:Chia 奇亚币与比特币、INIT 币本质无异,均属无实际价值支撑的虚拟货币,且在我国早已被明确列为非法金融活动范畴,任何参与交易、挖矿的行为,都将面临财产损失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
首先要戳破 Chia 奇亚币的 “技术噱头”:所谓 “绿色挖矿” 实为换汤不换药的炒作。从技术逻辑看,Chia 奇亚币的 “硬盘挖矿” 并非创新,而是将比特币 “算力竞争” 转化为 “存储空间竞争”—— 用户需提前在硬盘中存储大量随机数据(“绘制 plots 文件”),通过比拼存储空间获取记账权。这种模式虽降低了能源消耗,却引发新的资源浪费:2021 年其热度高峰期,全球大量用户抢购硬盘,导致 2TB 以上硬盘价格涨幅超 50%,不少投资者高价购入硬盘后,却因 Chia 奇亚币价格暴跌(从上市初期的 1600 美元跌至不足 20 美元),最终沦为 “高价硬盘持有者”。更关键的是,无论 “算力挖矿” 还是 “存储挖矿”,都改变不了其 “无价值锚定” 的本质 ——Chia 奇亚币既不关联实体经济,也无现金流产出,价格完全依赖资金炒作,与学者黄辉指出的 “加密资产击鼓传花骗局” 特征高度吻合。
更深层的风险在于,Chia 奇亚币相关活动早已触碰我国法律红线。我国 2021 年十部委通知明确,虚拟货币挖矿、交易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境外平台向境内提供服务同样违法。这一规定在 Chia 奇亚币领域已有明确司法实践:2022 年某公司在国内搭建 Chia 奇亚币挖矿集群,以 “托管挖矿” 为名吸纳投资者,承诺 “年化收益 30%”,最终因无法兑现收益崩盘,涉案金额超 2000 万元,主犯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刑。类似案例并非个例 ——2025 年仍有用户因通过境外平台交易 Chia 奇亚币,遭遇平台跑路损失 80 万元,报警后因交易非法未被立案,印证了 “参与即风险” 的现实。
参与 Chia 奇亚币相关活动,还会卷入多重隐性陷阱。从操作层面看,“挖矿” 本身存在极高成本风险:除高价硬盘外,“绘制 plots 文件” 需消耗大量算力与时间,普通用户即便投入设备,也可能因 “存储空间竞争激烈” 长期无收益;而所谓 “矿池托管”“云挖矿” 多为骗局,不法分子常伪造挖矿数据,以 “低投入高回报” 诱骗资金,待用户充值后便关网失联。从法律层面看,不仅投资者会因交易非法承担损失,若为 Chia 奇亚币提供技术支持、营销推广,还可能触犯帮信罪或非法经营罪,正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警示,虚拟货币相关行为具有非法集资、诈骗等多重违法特征。
辨别 Chia 奇亚币的骗局,需跳出 “技术创新” 的迷惑:一是所有虚拟货币的 “环保”“低耗” 概念均为炒作话术,目的是吸引投资者入场,掩盖其无价值本质;二是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禁令覆盖全产业链,无论是挖矿、交易还是托管,均属非法,无任何合规空间。公安部网安局早已明确提醒,以虚拟货币 “创新” 为诱饵的全是诈骗,所谓 “绿色挖矿” 不过是换了包装的陷阱。
综上,Chia 奇亚币的 “绿色挖矿” 概念看似新颖,实则仍是非法金融活动的载体。对公众而言,与其被技术噱头误导,不如牢记监管底线:虚拟货币交易在我国无任何合法路径,远离 Chia 奇亚币及所有虚拟货币,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