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是哪年发行的?从 2015 到 2025 的技术演进与风险本质

“以太坊是哪年发行的?” 这一问题的答案,藏着区块链技术从单一货币向生态平台突破的关键节点 ——2015 年 6 月,以太坊首款版本 “Frontier” 正式上线,标志着这一搭载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平台正式诞生。从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的白皮书构想,到 2025 年市值超 2800 亿美元的生态巨头,以太坊的十年演进勾勒出虚拟货币的技术迭代轨迹,却始终未改变其在境内的非法属性,这与 NC 币等空气币骗局的风险内核一脉相承。

2015 年发行:始于白皮书的技术突破。以太坊的诞生源于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(“V 神”)2013 年末的思考 —— 当时比特币仅能实现点对点转账,他提出构建 “可编程区块链” 的构想,可通过智能合约支持多样化应用开发。2014 年,他联合团队通过 ICO 募集 3.1 万个比特币(约 1800 万美元),在瑞士成立以太坊基金会推进开发,最终于 2015 年 6 月推出 “Frontier” 版本,完成创世区块部署,以太币(ETH)也随之正式流通。这一发行节点的意义远超代币诞生:它首次将区块链从 “货币工具” 升级为 “开发平台”,为后续 DeFi、NFT 等生态爆发奠定基础,与 NC 币等无技术支撑的空气币形成本质区别。

技术迭代十年:从分叉危机到生态巨头。发行后的以太坊历经多次关键升级:2016 年因 “The DAO” 事件分叉为以太坊与以太坊经典,确立 “代码可修正” 的发展路线;2022 年完成 “合并” 升级,从工作量证明转向权益证明,能耗降低 99%;2025 年第三季度,其 ETF 净流入达 36 亿美元,质押收益率稳定在 4.5%~5.2%,成为机构配置的核心标的。如今以太坊已形成覆盖金融、游戏、社交的庞大生态,全球超 90% 的 DeFi 应用基于其构建,这种技术实用性使其与 NC 币等 “只讲概念无应用” 的骗局划清界限,但也为其蒙上 “合规假象”。

2025 年市场热捧难掩境内非法本质。尽管以太坊在国际市场被赋予 “去中心化基础设施” 的定位,且 2025 年伴随美联储降息,其价格一度突破 3800 美元,但其境内法律定性从未改变。我国 2021 年多部委通知早已明确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,以太坊及其代币以太币自然在列。这意味着,即便以太坊有真实技术支撑,境内用户参与交易仍面临三重风险:一是财产损失风险,2025 年 9 月以太坊单日波动率达 12%,超 5 万人因杠杆交易爆仓;二是法律追责风险,与 NC 币骗局中 “协助转账涉罪” 逻辑一致,境内倒卖以太币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;三是 “黑币” 关联风险,以太坊上超 30% 的非法交易流水使其成为洗钱工具,接收不明来源 ETH 易导致银行卡冻结。

必须认清:以太坊 2015 年的发行是技术事件,却不能成为境内参与的借口。其与 NC 币的区别仅在于 “有技术支撑” 与 “纯空气币”,但在境内 “非法交易、损失自担” 的本质上完全一致。2025 年机构热捧的国际趋势,更不能掩盖境内监管红线。远离以太坊相关交易,才是对技术与法律边界的清醒认知,更是守护财产安全的唯一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