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NFT 币还有希望吗?” 的追问,本质是对虚拟资产炒作的执念与认知误区的叠加。需明确的是,“NFT 币” 本身就是违背 NFT 本质的伪概念,其所谓 “希望” 不过是骗局的最后伪装。在全球 NFT 市场降温、国内监管高压打击的双重背景下,这类借 NFT 之名行炒作之实的 “代币” 毫无发展前景,参与其中只会面临财产清零的结局,唯有回归合规的 NFT 应用才具真正价值潜力。
“NFT 币” 的 “希望” 从根源上就不存在,因其是混淆概念的炒作工具。NFT 的核心是 “非同质化”,每个 NFT 都是唯一的数字凭证,而 “币” 的本质是 “同质化代币”,二者属性完全相悖。所谓 “NFT 币”,实则是不法分子将 NFT 与虚拟货币强行捆绑的产物,目的是利用 NFT 的热度掩盖其空气币本质。正如湖北远安法院宣判的诈骗案中,嫌疑人将 AI 生成图片包装成 “NFT 币资产包”,宣称 “持有即升值”,最终涉案金额超千万元,这类 “代币” 自诞生起就注定是收割工具。
从市场表现看,“NFT 币” 已随炒作退潮彻底失去生存空间。2025 年数据显示,全球 NFT 交易量较巅峰时期缩减 90%,Bybit 等平台纷纷关停 NFT 业务,本就缺乏价值支撑的 “NFT 币” 更是无人问津。与合规数字藏品平台上 18 至 60 元的理性价格区间不同,“NFT 币” 价格完全由后台操控,此前宣称 “单价破千” 的所谓 “明星 NFT 币”,如今多已沦为无法交易的数字垃圾,其 “升值希望” 不过是镜花水月。
监管红线彻底封死了 “NFT 币” 的生存可能。我国三协会早已明确倡议遏制 NFT 金融化,严禁以 NFT 名义发行虚拟货币,2025 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更将虚拟货币纳入立法研究范畴,柳州警方通过链上数据分析侦破涉虚拟货币走私案,彰显监管技术升级。“NFT 币” 的交易流通已涉嫌非法金融活动,参与交易不仅无收益希望,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,这与 DGB 币因合规风险丧失前景的逻辑完全一致。
真正有希望的是脱离 “币” 属性的合规 NFT 应用。从北京副中心鼓励文旅数字藏品开发,到洛阳文物、泰山景区推出的特色 NFT,合规 NFT 正通过与实体经济融合焕发活力。这些 NFT 不涉及代币流通,仅作为文化传播、版权确权的工具,其价值随应用场景深化而沉淀,这才是 NFT 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。
综上,“NFT 币” 毫无希望可言,其存在本身就是对 NFT 技术的扭曲。投资者需认清:所谓 “希望” 是骗局陷阱,唯有远离虚拟货币炒作,关注合规 NFT 的文化与应用价值,才是对自身财产的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