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不能挖了吗?深入探究以太坊挖矿现状

在加密货币领域,以太坊曾凭借其创新的智能合约功能与活跃的生态系统,吸引大量矿工投身其中。但时过境迁,如今关于以太坊是否还能挖的问题,答案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

以太坊挖矿,曾是验证以太坊区块并将其添加到区块链的关键流程。矿工通过解决复杂的加密难题,成功创建新的交易区块,从而获得以太币(ETH)作为奖励。其挖矿算法对 GPU 较为友好,普通用户利用高性能 GPU 或多显卡矿机,就能参与到这场加密货币的 “淘金热” 中。那时,挖出一个以太坊区块,矿工通常能收获 2ETH 的奖励,外加用户的交易手续费(部分在 2021 年更新后被销毁),区块大约每 15 秒生成一次,全球矿工都在为挖出下一个区块而激烈角逐。

但这一切在 2022 年末发生了巨变。以太坊完成了从工作量证明(PoW)到权益证明(PoS)的历史性转变,这一被称为 “合并” 的重大升级,彻底重塑了以太坊的运行机制。在 PoS 系统下,创建新区块的不再是拥有强大算力硬件的矿工,而是质押(锁定)ETH 作为抵押品的 “验证者”。这种转变就如同给行驶中的汽车更换引擎,却成功让以太坊摆脱了对高耗能挖矿的依赖,其能源消耗锐减约 99.95%。自此,以太坊主网络上传统的挖矿模式成为了历史。

从 2025 年当下视角看,以太坊主网已完全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挖矿。那些曾在以太坊挖矿热潮中轰鸣运转的矿机,如今已无法在主网上获得区块奖励。但矿工们并非无路可走,以太坊经典(ETC)成为了部分矿工的新选择。ETC 诞生于 2016 年以太坊的一次分叉,至今仍采用 PoW 共识机制,矿工们可继续在 ETC 网络中通过传统挖矿方式保障网络安全并获取收益。只是,ETC 的奖励相较以太坊此前的收益低了许多,且因大量原以太坊矿工涌入,算力竞争异常激烈,挖矿难度大幅提升。

在中国,虚拟货币挖矿已被明确禁止。即便以太坊如今已转向 PoS,不再依赖传统挖矿,但在中国参与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挖矿活动,包括挖取其他 PoW 币种,都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定。而在全球其他地区,部分国家和地区因能源、金融监管等多方面考量,对虚拟货币挖矿的态度也不尽相同,在考虑参与挖矿前,务必充分了解当地法律。

以太坊已不能通过传统的矿机挖矿方式获取收益,但其转变为 PoS 机制后,质押成为了新的参与方式。用户通过质押 ETH 帮助维护网络安全,从而获取相应奖励,这一方式更为环保、便捷,也代表了以太坊未来的发展方向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