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探讨 Web3 的起源时,“创始人” 这一概念难以用单一人物来定义。与 Web1 由蒂姆・伯纳斯 - 李发明、Web2 由谷歌、Meta 等公司主导不同,Web3 是技术演进与社区协作的产物,其理念由多位先驱提出,发展过程凝聚了全球开发者、思想家与实践者的集体智慧。
维塔利克・布特林(Vitalik Buterin) 虽非 Web3 的直接提出者,却被视为核心推动者之一。2013 年,这位 19 岁的程序员因不满比特币网络的功能局限,提出了以太坊(Ethereum)的构想 —— 一个支持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平台。以太坊的诞生为 Web3 奠定了技术基石:智能合约让开发者能在区块链上构建去中心化应用(DApps),代币经济模型则为网络参与者提供了激励机制。维塔利克在多篇文章中倡导 “去中心化互联网” 的愿景,强调用户对数据与资产的控制权,其思想深刻影响了 Web3 的发展方向。
加文・伍德(Gavin Wood) 则是 “Web3” 术语的正式提出者。作为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,他在 2014 年发表的《Web3:去中心化网络的愿景》一文中,首次明确界定了 Web3 的概念: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、用户拥有数字身份与资产所有权、无需依赖中心化平台的互联网形态。加文・伍德不仅提出理念,还主导开发了以太坊的编程语言 Solidity,并创立了 Web3 基金会,资助 Polkadot 等跨链项目,推动去中心化技术的标准化与 interoperability(互操作性),为 Web3 的生态扩张提供了关键支持。
中本聪(Satoshi Nakamoto) 虽未直接提及 Web3,但其创造的比特币网络是 Web3 的精神源头。2008 年,中本聪发表《比特币: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》,首次实现了无需中介的价值传输,证明了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可行性。这种 “去中介化” 思想被视为 Web3 的核心原则,比特币网络也成为 Web3 最早期的应用场景 —— 用户无需银行即可进行全球转账,资产控制权完全由私钥掌握。
值得注意的是,Web3 的发展远超个体贡献。从早期密码朋克运动(如哈尔・芬尼、亚当・拜克)对去中心化技术的探索,到 V 神、加文・伍德等对技术框架的搭建,再到全球开发者社区对 DApps、Layer2、跨链协议的持续创新,Web3 更像是一场 “开源运动”。没有任何个人或公司能宣称 “拥有” Web3,其去中心化的本质决定了它由社区共同治理、迭代进化。
因此,Web3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 “创始人”,而是由一代代思想者与实践者共同塑造的生态系统。维塔利克、加文・伍德等先驱的贡献在于将模糊的愿景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与理念,而真正推动 Web3 前进的,是全球无数开发者、用户与建设者的持续参与。这种集体创造的模式,恰恰体现了 Web3 的核心精神 —— 去中心化的协作与共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