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市场规模来看,比特币虽已成为加密货币领域的龙头,但与传统金融资产相比仍显 “渺小”。截至 2025 年,比特币的总市值约为 [X] 亿美元,而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 100 万亿美元,黄金市场规模也高达 10 万亿美元以上。这种差距直观体现了赵长鹏口中 “小” 的含义 —— 比特币尚未真正融入全球主流金融体系,其在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仍微乎其微。即便是在加密货币内部,比特币的市值占比虽长期保持在 40% 以上,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总规模仍不足全球金融资产的 1%,发展空间可见一斑。
从应用场景来看,比特币的普及度仍有巨大提升空间。目前,比特币的主要功能集中在投资与投机领域,作为支付工具的应用场景仍局限于少数商家和地区。尽管特斯拉、微软等巨头曾短暂支持比特币支付,但受价格波动和监管政策影响,这类尝试尚未形成规模。赵长鹏认为,当比特币能像法币一样便捷地应用于日常消费、跨境贸易等场景时,才算真正 “长大”。而当前的技术瓶颈(如交易速度慢、手续费高)和认知壁垒,仍制约着其场景落地。
从监管与合规层面,比特币的 “小” 还体现在其未被全球多数国家完全接纳。中国等国家明确禁止加密货币交易,欧盟、美国虽逐步建立监管框架,但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。这种监管环境的碎片化,导致比特币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“全球货币”。赵长鹏多次强调,只有当全球监管达成共识,比特币获得与传统金融资产同等的合规地位,其价值才能被充分释放。
从技术迭代角度,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仍有进化空间。尽管区块链技术已被视为颠覆性创新,但比特币网络的扩展性、安全性仍需突破。例如,当前比特币每秒仅能处理约 7 笔交易,远低于 Visa 等支付系统的数万笔,这种性能差距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。赵长鹏认为,随着 Layer2 解决方案、跨链技术的发展,比特币的技术 “天花板” 将被打破,届时其影响力才会真正显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