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3.0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概念,其核心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去中心化的网络生态,强调用户对数据的所有权和价值分配。对于这一新兴事物,国家的态度并非简单的 “认可” 或 “否定”,而是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,加强风险监管,引导其规范发展。
从技术层面看,我国对 Web3.0 涉及的底层技术持积极态度。区块链作为 Web3.0 的核心支撑技术,被列入 “新基建” 范畴,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应用。例如,深圳、上海等地设立区块链产业园区,推动区块链在金融、政务、供应链等领域的落地。这些举措表明,国家认可区块链等 Web3.0 相关技术的创新价值,鼓励其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发挥作用,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。
但 Web3.0 倡导的 “去中心化”“代币经济” 等理念,与我国现行监管体系存在一定张力。部分 Web3.0 项目伴随虚拟货币发行、去中心化金融(DeFi)等活动,而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,将其列为非法金融活动。2023 年,多地监管部门对打着 “Web3.0” 旗号进行的非法集资、传销等活动进行查处,例如某项目以 “Web3.0 去中心化社区” 为噱头,发行虚拟代币吸引投资,最终因涉嫌诈骗被警方取缔。这说明,国家对 Web3.0 中涉及非法金融的部分坚决否定,绝不允许借技术之名行违法之实。
在应用场景上,国家支持 Web3.0 技术在合规领域的探索。例如,利用去中心化身份(DID)提升数据隐私保护,通过智能合约优化版权管理等。这些应用不涉及虚拟货币,符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方向,得到政策鼓励。相反,那些试图绕过监管、挑战金融秩序的 Web3.0 项目,必然受到严格限制。
国际上,各国对 Web3.0 的态度也呈现分化。美国、欧盟等在探索监管框架的同时,允许部分 Web3.0 项目试点;而我国则更注重风险防控,避免技术创新演变为金融投机工具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国情和监管逻辑 —— 我国始终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首位,在 Web3.0 发展中坚守 “技术向善” 的底线,防止其成为洗钱、资本外逃的渠道。
总体而言,国家认可 Web3.0 蕴含的技术潜力,支持其底层技术在合规场景中创新应用,但对其中涉及非法金融、危害数据安全的部分保持高度警惕并严厉打击。对于从业者和投资者来说,需认清 Web3.0 的技术本质与监管边界,远离打着 “Web3.0” 旗号的非法活动,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参与技术创新,这才是推动 Web3.0 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