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货币领域,以太坊曾凭借其独特的智能合约功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,成为众多投资者和矿工关注的焦点。其中,挖矿作为获取以太坊的传统方式之一,曾经风靡一时。然而,时过境迁,进入 2025 年,若再问以太坊还能否挖掘,答案是否定的。
以太坊挖矿,在 2022 年之前,是指利用计算机硬件的算力,依据工作量证明(PoW)共识机制,去验证以太坊交易、创建新区块,并获取以太币(ETH)奖励的过程。当时,以太坊的挖矿算法对 GPU 较为友好,这使得许多业余爱好者和小规模矿工,利用游戏电脑或定制矿机就能参与其中。他们通过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,竞争将新的交易打包进区块并添加到以太坊区块链上的权利,一旦成功,便能获得相应的以太币奖励,奖励金额长期以来为每个区块 2ETH,外加用户的交易手续费(部分手续费在 2021 年更新后被销毁) 。
但在 2022 年 9 月,以太坊迎来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升级 ——“合并”,这也是以太坊 2.0 路线图的关键部分。此次升级彻底改变了以太坊的运行机制,将其从 PoW 机制过渡到了权益证明(PoS)机制 。在 PoS 机制下,创建新区块的不再是拥有强大算力硬件的矿工,而是那些质押(锁定)一定数量 ETH 作为抵押品的 “验证者”。验证者通过质押 ETH 获得提议新区块和验证交易的权利,被选中的验证者创建新区块并获得奖励。这一转变,使得以太坊网络不再依赖矿工通过消耗大量能源、利用算力来保障网络安全和处理交易,从而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,同时也让传统意义上的以太坊挖矿在主以太坊网络上不复存在 。
随着以太坊挖矿的落幕,曾经投身于以太坊挖矿的矿工们也面临着转型。不少矿工尝试将矿机转向其他采用 PoW 算法的区块链,如以太坊经典(Ethereum Classic)、渡鸦币(Ravencoin)或尔格币(Ergo)等。但由于大量算力涌入,这些网络的挖矿难度急剧上升,而奖励却远不及以太坊挖矿时期,导致挖矿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。据《Bitpro》计算,以 3080 GPU 为例,以太坊挖矿收益约为 8.60 美元 / 天,转至 ETC 后降至 6.25 美元 / 天,再转至其他币种收益将低至接近零。许多矿工在扣除电费等成本后,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。
若想在 2025 年参与以太坊生态并获取收益,质押成为主流方式。用户无需再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且耗能的挖矿设备,只需锁定一定数量的 ETH,帮助维护网络安全,就有机会获得相应的奖励 。虽然质押的回报可能相对有限,但相较于挖矿,其更为环保、便捷,也更符合以太坊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我国,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活动属于国家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,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包括以太坊在内的虚拟货币挖矿行为,面临断贷、断电、断网以及信用风险,参与者还需承担法律责任。
2025 年,以太坊已无法通过传统挖矿方式获取。这一转变不仅是以太坊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,也标志着加密货币领域在共识机制、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深刻变革。对于关注以太坊的投资者和参与者而言,了解并适应这一变化,才能更好地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前行 。